什麼是 Vibe Coding?
「Vibe Coding」這個詞彙最早由 OpenAI 共同創辦人、知名電腦科學家 Andrej Karpathy 於 2025 年 2 月在社群平台首次提出。他用此詞描述一種沉浸式、情境導向的程式設計方式,強調開發者與 AI 共創的氛圍,並主張「寫程式不必執著於邏輯,而應專注於整體 vibe」。
There's a new kind of coding I call "vibe coding", where you fully give in to the vibes, embrace exponentials, and forget that the code even exists. It's possible because the LLMs (e.g. Cursor Composer w Sonnet) are getting too good. Also I just talk to Composer with SuperWhisper…
— Andrej Karpathy (@karpathy) February 2, 2025
然而,AI 工程師 Simon Willison 隨後於 2025 年 3 月在其個人部落格中發表文章,進一步分析並界定了這一概念。他認為「Vibe Coding」應專指那些開發者使用 AI 生成程式碼時,並未完全理解其邏輯與執行方式的情境,與經過嚴謹審查與測試的傳統開發方式有所不同。
在生成式 AI 與創意開發日益結合的今日,「Vibe Coding」正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程式設計趨勢。這種方法跳脫傳統寫碼以功能與效能為優先的邏輯,更像是一種結合語境、感知與創造力的互動流程。它的精神來自於開發者與 AI 模型之間的即時對話,強調以語意引導、模糊需求與風格表述為核心的溝通方式。
Vibe Coding 的興起也與近年大型語言模型(LLM)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。當程式語言的生成不再只是由開發者逐字敲打,而是與 AI 進行即時協作時,整個開發過程的邏輯與流程也隨之轉變。許多開發者發現,透過模糊但具有語境線索的 prompt,引導 AI 輸出更符合「意圖」而非「指令」的結果,反而更有效率也更有創意。
Vibe Coding 的核心概念
Vibe Coding 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框架或語言,而是一種創作心態與實作方式的轉變。它強調開發者與 AI 模型之間的互動、即時回饋與語境對齊。例如在使用 Replit Agent、Cursor Composer、Bolt 和 Lovable 等工具,開發者可能會以自然語言向 AI 描述他們想要的功能感覺,而非精確陳述技術實作方式,而工具可以自動生成對應的程式碼。
根據 AI 工程師與業界觀察,這類語境導向的開發方式也正在改變許多新創團隊的工作流程。尤其在原型設計與快速迭代階段,開發者逐漸傾向採用「prompt-to-prototype」的方式,讓 AI 先生成初步邏輯架構,再由人類工程師調整與最佳化。這樣的流程能顯著提升效率,並激發更多創意與嘗試。
Vibe Coding 的價值並不僅限於開發效率,更在於它所開啟的一種全新創作語言。透過與 AI 進行多輪互動與意圖澄清,開發者能夠在「還不知道明確需求是什麼」的情況下逐步建立產品雛形,這對於早期創業者與跨領域創作者來說,尤具吸引力。
與傳統程式設計的差異
與傳統的「test-driven development」或「agile workflow」相比,Vibe Coding 更像是與 AI 進行對話式共創。開發者可以不拘形式地描述問題,甚至用隱喻、模糊的需求語句與 AI 互動。例如:
「我想做一個像早期 Twitter 一樣有點隨性但又能激發參與感的留言板,最好有那種老派網誌的 vibe。」
這樣的 prompt 能夠引導 AI 產出帶有風格、架構與功能建議的初步程式碼。重點不再是精確規格,而是讓 AI「感受到」使用者的開發意圖。
更進一步,Vibe Coding 鼓勵開發者將程式開發視為「構圖」而非「製作」。它關注開發過程中的語調、風格與體驗感,而不只是完成某個功能。開發者不再只是程式碼的生產者,而是產品體驗的敘事者。
誰適合使用 Vibe Coding?
根據社群觀察與非正式訪談紀錄顯示,Vibe Coding 尤其適合以下族群:
- 創意開發者與設計師,對程式語法不熟但有明確產品想法者。
- 快速開發最小可行性產品(MVP)的新創團隊,能夠用 AI 快速嘗試各種設計方向與功能版本。
- 教學與實驗性專案,讓學生與非技術人員能參與開發過程,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果呈現。
- 個人開發者與 side project 創作者,在時間與資源有限情況下,能更靈活完成作品原型。
此外,根據開源社群觀察,越來越多程式初學者選擇以 Vibe Coding 方式進行練習。他們不從語法學起,而是透過 prompt 建立功能輪廓,再逐步深入學習底層邏輯,這對降低進入門檻有明顯幫助。
Vibe Coding 是否會取代傳統程式設計?
目前來看,Vibe Coding 並不會完全取代傳統程式設計,而是提供了一種與之互補的新方式。對於追求精確控制、效能最佳化或系統安全性的專案來說,傳統編程流程仍然不可或缺。然而,在原型設計、創意開發與教育實驗等場景下,Vibe Coding 展現出強大的效率與彈性,成為快速創造與迭代的利器。
專家指出,未來開發現場將可能呈現「雙軌並行」的局面:一方面是工程導向的嚴謹程式設計,一方面是以語意與氛圍驅動的協作式開發流程。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孰優孰劣,而是讓不同背景與需求的開發者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作模式。
Vibe Coding 是一種新型態的 AI 協作程式設計思維,它不僅改變了開發者的工作流程,也讓「寫程式」更接近創作藝術的過程。在 AI 不斷進化的時代,我們也許將見證更多開發者從 「寫程式的人」轉變為「設計語境與意圖的人」。
當編程不再只是邏輯堆疊,而是語境生成、情境引導與創意投射的場域時,我們將重新定義「開發者」的角色與價值。Vibe Coding 就像是讓 AI 成為開發者的共鳴者,而非僅是工具,使創作更自由,也更貼近人性。